4月25日晚19:00,我校组织师生共同观看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组织各学院各年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与。大家积极参与,反响热烈。此次活动有助于理解行为背后的防御逻辑,有助于自我觉察,促进个人成长,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将心理认知转化为教育实践,助力师生在理性认知与情感关怀中实现共同发展。接下来,让我们听听老师们怎么说吧。
学习心得
自动化学院辅导员曹迎军

在观看了以"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公开课后,作为24级的一位辅导员,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这堂课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否认、压抑、补偿等多种心理防御机制。主讲人巧妙地运用大学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使这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
课程让我认识到心理防御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像升华、利他这样的高级防御机制,能够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促进个人成长;而过度使用如合理化、投射等机制,则可能阻碍学生面对真实自我,影响心理健康。这堂课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学生行为,也让我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他们运用积极防御机制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公开课为契机,把所学知识融入日常教育实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 李晴

作为辅导员,在学习防御机制理论时,我深刻意识到不同心理应对模式对大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例如,原始防御机制如否认、投射、退行,常让学生在逃避中陷入恶性循环——像拒绝承认挂科的学生,用“老师故意刁难”推卸责任,却错失查漏补缺的时机。成熟防御机制如合理化、压抑、替代,则展现出初步的理性调适能。最具启示性的是高级防御机制的转化力量是引导学生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成长”的关键,在于培养自我觉察力——如通过情绪日记识别防御模式,用“这个压力在提醒我什么”替代本能逃避。
未来工作中,我会以“故事分享会”“防御机制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体会不同应对方式的长远效应,逐步建立“用幽默化解冲突、以利他升华痛苦”的思维习惯,让心理防御成为成长的跳板而非困局的屏障。
南乌拉尔学院辅导员陈孟

身为高校辅导员,观看本次《心理防御机制》公开课之后,我对学生心理引导工作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课程里有关防御机制的分类及案例解析,与我日常所接触的学生案例极为契合,例如原始防御机制困局:曾经有一位学业遭遇挫折的学生,长期运用“否认”机制来逃避问题,甚至编造虚假成绩以欺骗家长。这与“压抑”“投射”等原始机制的表现相符,此类行为虽在短期内能够缓解焦虑,但却加重了自我认知偏差。此次学习使我认识到,辅导员需要从“问题应对者”转变为“机制解读者”,通过日常观察精准识别学生的防御模式,运用情景模拟、朋辈示范等方法引导学生向成熟机制转变,切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价值。
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牛怡然

这次心理公开课令我受益匪浅。此次课程教会我们如何理解防御机制,明白这一机制不是为了批判自己,而是学会与内心的“保护者”对话。当情绪涌来时,我们应当试着暂停一秒问自己:“此刻我在害怕什么?”这种自我觉察如同在防御之墙上打开一扇窗,让理性与感性得以共存。我们了解到,真正的心理成长,或许就始于接纳那些不完美的防御,却不被它们困在原地——毕竟,比“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让心灵始终保有成长的勇气与空间。
作为辅导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未来的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我会更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防御机制的相关内容融入日常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调适和减压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也会以身作则,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
材料学院心理专员刘瑶瑶

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这为我开启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让我思绪翻涌,收获满满。
心理防御机制在大学生应对种种挑战时起着关键作用。公开课深入讲解不同类型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我明白学生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有着心理学原理可循。
身为辅导员,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今后,我会借助此次所学,敏锐察觉学生在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时的表现。我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引导,用爱陪伴,就能助力学生在面对生活的风雨时,以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为羽翼,从容翱翔,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青春篇章。
文法学院心理专员张艺馨

作为教师,观看“心理防御机制”课程后,我开始用更深刻的视角审视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的那些的“叛逆”或“退缩”,原来都是他们潜意识里的“心理盾牌”——比如成绩落后的学生故意在课堂上叛逆,可能是用“反向形成”掩盖对失败的恐惧;敏感的孩子拒绝小组合作,或许是“回避机制”在保护脆弱的自尊心。
这让我反思:当学生表现出对抗或逃避时,比起急于纠正行为,更应先看见行为背后的情绪——就像看到孩子用橡皮擦反复擦破纸张时,要想到这可能是焦虑的“替代宣泄”。在此后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上,我将尝试用“非评判式沟通”打开对话:“我注意到你最近总在座位上发呆,是遇到什么困扰了吗?”这种看见,往往比直接批评更能让学生放下防御。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对话。理解心理防御机制,不是为了“拆解”学生,而是为了在他们筑起围墙时,能递上一把温柔的钥匙——用耐心等待防御松动的缝隙,再慢慢引导他们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当我们真正读懂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教育才能从“纠正问题”走向“滋养成长”。
商学院心理专员常青

这场聚焦心理防御机制的公开课,为理解大学生情绪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打开了专业窗口。
公开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清晰区分了三类防御机制的现实表现。尤其强调,原始防御(如否认、攻击)虽能短期缓解焦虑,却可能积累心理冲突;而成熟防御(如利他、压抑)与高级防御(如升华、幽默),则能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实现心理成长。公开课设计的“防御机制情景模拟” 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直观感受不同应对方式的影响差异。
作为心理专员,我深刻认识到防御机制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觉察的重要性。后续工作中,计划通过“防御机制自查清单” 团体辅导、案例解析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识别自身惯用模式,引导其主动运用 “升华” 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能,以 “幽默” 重构挫折认知,在理解心理机制的基础上提升情绪管理的自主性,真正实现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发展” 的心理成长。
航空宇航学院心理专员冯睿聪

作为辅导员,参与“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公开课,我收获颇丰。
课程中,原始、成熟与高级防御机制在生活中的具象呈现,让我深刻认识到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从日常故事里,我看到防御机制如何在不经意间左右学生的情绪与行为。这堂课不仅加深了我对心理学原理的理解,更让我意识到引导学生运用高级、成熟防御机制的重要性。
未来工作中,我将结合课程所学,通过更多生动案例,帮助学生洞察自身防御模式,鼓励他们以更积极、理性的方式应对生活挑战,助力学生在心理健康之路上稳步前行,塑造更阳光、健康的心态。
土木与环境学院辅导员王嘉威

我观看了"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主题公开课,同学们通过热身小游戏不自觉地展现投射、合理化等心理防御行为,并思考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情绪和行为。我看到的不仅是心理学概念的具象化,更是当代大学生心灵图景的生动呈现。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心理防御机制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也能让我们的思政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陪伴,而心理防御机制的学习恰如一面镜子,让学生更清晰地看见自己,也让辅导员更懂得如何引导他们成长。作为辅导员,我们需要透过行为表象,识别防御机制背后的情感需求。当学生表现出抗拒或逃避时,不应简单归为态度问题,而应理解为心理防御的自然反应。未来工作中,我将以更专业的视角解读学生行为,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帮助他们将原始的防御转化为成熟的适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