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心理育人能力和水平提升,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7月1日至3日,我校2025年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在龙子湖校区举办。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聚伟出席。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全体辅导员以及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参加培训。

01开班仪式

7月1日上午,在07B401(心理情景剧场)举行开班仪式,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聚伟出席并讲话。仪式由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新红主持。党委学工部副部长王强宣读了《2025年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日程安排》。

张聚伟在讲话中指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支撑。他指出,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形成了“1235”心理育人工作模式,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强调,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结合本次培训和工作实际,他向全体辅导员提出三点要求和希望: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要加强学习研究,提升专业能力,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里手。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极与专家和同行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三要注重人文关怀,创新工作方法,做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求,以平等、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要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02专业教学


《高校辅导员高质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自我成长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研究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CPS

注册督导师施钢教授,结合丰富的案例,围绕辅导员“三贴近”,提出要落实“三早原则”,运用学业预警、宿舍走访和大数据分析定位共性风险。深度辅导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注重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自我成长需驱动储备专业知识、开展调查研究、模拟演练提升实战能力、总结反思优化方法等“四驾马车”。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主讲专家结合新形势和辅导员工作实际,指出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的“守护人”与“桥梁纽带”,既是专业心理教育力量的有力补充,也是学生思想动态的排查员、成长需求的引导者和危机干预的前哨站。他详细阐述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职包括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问题的初步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处置等。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应对策略和科学方法》

主讲专家围绕大学生常面临的目标困惑、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行为自律等七类常见心理问题展开深入刨析。他指出,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人,需实施预防性深度辅导策略,方能提升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达成滋养生命、助力成长、促进发展和预防干预的育人目标。

《人本+焦点取向深度辅导谈心谈话实务技能的重要理论和知识点讲解》

主讲专家围绕“预防性深度辅导”,融合人本主义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理论,为辅导员谈心谈话构建技术框架。人本取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共情、尊重建立信任,是沟通的 “情感基石”,焦点取向聚焦问题解决,保障谈心谈话科学有效,切实提升心理辅导实效。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与精准筛查》

主讲专家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为行动纲领,结合高校“1235”心理育人模式,系统梳理大学生七类常见心理问题的预警信号与筛查策略。指出早期识别需突破被动思维,转向“主动扫描+动态追踪”的预防性策略:通过“日常行为观察清单”与“情绪波动量化表”建立“显性指标库”;结合心理测评数据与成长背景调查构建“隐性风险图谱”,实现“症状-情境-人格”三维筛查。

《校园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资源整合去向的家校沟通策略》

主讲专家运用“知、情、意”方法,从想法、情绪、行为三个维度评估心理危机事件的风险程度。指出,防止严重心理疾病和极端心理事件是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底线,切实保障家长在事件处置中的知情权、监护权和监督权。在沟通环节,总结出家校沟通的“三精准”工作法(精准选定沟通主体、精准规范沟通流程、精准把握沟通尺度),实现家校互信与危机化解的双重目标。

《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伦理与法律条文的解读》

主讲专家针对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健康事件中,明确提出“合理、重情、守法” 的边界与底线原则,辅导员既要秉持理性判断,做出合理决策,又要充分尊重学生情感,更要严守法律红线。他提出“思、悟、得”三字工作法,指导辅导员明晰工作本质、意义与方法,掌握实操技巧。同时,他结合案例深度解读《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帮助辅导员明晰法律权责,提升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

03实践教学

《建立合作关系技术的情景模拟ABC角色扮演实操性训练》

本课程构建“情境设计 - 角色演练 - 反馈迭代”三阶训练闭环。通过真实场景模拟,让辅导员体验心理沟通挑战,理解学生心理,提升合作与沟通技巧。情境设计环节,挑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自我认知困惑等典型场景,增强训练针对性和实效性。角色演练环节,辅导员分组扮演学生、辅导员及第三方角色,体验不同立场心理反应和需求,学习建立有效合作关系。反馈迭代环节,每组演练结束后,主讲专家引导参与者反思评价,指出亮点与不足,探讨改进策略,实现技能提升。

《积极关注倾听技术的情景模拟ABC角色扮演实操性训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吴昌品老师通过三轮“倾听者(A角)/表达者(B角)/观察者(C角)”角色互换,让辅导员体验积极关注倾听技术精髓。最终进行“反馈闭环”,集体讨论如何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如建立信任、理解学生需求),提升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此训练帮助辅导员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团队学习中共同进步。

《内容反应技术(正向反馈)的情景模拟ABC角色扮演实操性训练》

本课程以“提升辅导员沟通共情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讲解-场景模拟-反馈优化”闭环训练,系统传授内容反应技术在正向反馈中的应用技巧。通过多轮角色轮换模拟,参训者重点练习“去评判化表达”、“情感标注”、“优势挖掘”等关键技能。该技术核心是“让学生被看见”,通过正向反馈建立“问题-资源”积极联结,既是心理辅导沟通工具,更是落实“人文关怀”育人要求的实践路径,助力辅导员从“问题解决者”转变为“成长陪伴者”。

《具体化技术的情景模拟ABC角色扮演实操性训练》

本课程以“学生小张因考试分数低于宿舍同学分数,对比后产生自我否定情绪”为例展开教学。其运用 “三段疗法”:先对事,再对情绪,最后对需求挖掘,引导其发现自身学习资源。通过精准提问,小张从 “我肯定考不好” 转变为 “我能针对性补弱”,主讲专家点评时指出:“赋能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看见自己的解决力量。”

《情感反应技术技术的情景模拟ABC角色扮演实操性训练》

本课程围绕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高校常见场景,组织辅导员分别扮演学生、辅导员和观察者,通过沉浸式演练,让辅导员亲身体验情感反应技术的运用场景。演练结束后,主讲专家结合心理学原理,对每组表现进行专业点评,深入分析情感回应的关键节点与技巧,指导辅导员学会通过共情表达、精准反馈,引导学生释放情绪、明晰问题本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04分组研讨


在课堂分组研讨环节,全体学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日常工作案例,展开热烈讨论,交流了学习收获,畅谈了心得体会,深入探讨了如何助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05学习交流发言

材料学院 刘瑶瑶

作为一名辅导员和兼职心理咨询师,此次为期三天的系统培训,在理论与实操层面均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明确了工作着力点(构建科学分类管理台账,强调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推动我从“问题取向”转向“资源取向”的思维升级。实操环节的ABC顶甄训练中(如“奇迹问句”“评量问句”等技术)让我直观体验了建立关系、有效倾听、赋能的实操路径,不仅化解了长期困惑,更通过对比不同沟通方式的差异,为实际工作提供了直接指导。未来,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更专业的工具,陪伴学生“看见自己、相信自己、成为自己”。

艺术设计学院 范丽敏

短短三天,课程内容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从建立合作关系到积极倾听、正向反馈、具体化、情感反应等关键技术,通过ABC角色扮演的沉浸式实践,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操作、可运用。此次培训是一次宝贵的“充电”和赋能。它不仅强化了我们的专业自信,更指明了自我成长的方向。我们将把学到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转化为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学生心灵旅程中更专业、更温暖的引路人。

电子信息学院 牛怡然

培训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我们提升心理育人能力提供了宝贵指导。我的感悟有三点:首先,培训深化了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的理解。专家以“高质量关系”为切入点,强调信任、合作与积极取向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科学地与学生建立联结。其次,实操训练强化了我们的专业技能。通过情景模拟,掌握了倾听、共情等技巧,提升了危机干预能力。最后,分组研讨和案例交流,学会了调动学生潜能、整合家校资源,展现了心理育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培训虽结束,但更是起点。让我们将所学转化为行动,以专业与温暖守护学生成长!

商学院 李冠柯

本次心理培训围绕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与谈心谈话的实务技能等方面展开,结合校园真实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复盘等实战演练,让我对辅导员的心理育人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政策为指引,将“滋养生命”的理念转化为“干预有精度、支持有温度”的教育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滋养中,成长为内心有力量、眼中有光芒、肩上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艺术与设计学院 卢豪豪

通过培训使我意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与职责,从被动“应对问题”转向主动“预防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意识做到“心里有底”。其次要构建系统的方法论,充分展现来访者的力量以提高深度咨询的有效性,实现“眼中有数”。最后要在实践中自我成长,从消极关注的“问题取向”转变成为积极关注的“资源取向”达到“手上有招”。成为一名“心里有底、眼中有数、手上有招”的合格辅导员。

航空发动机学院 刘明明

三天的心理专题培训,既是对深度辅导谈心谈话的新学习新收获,也是对辅导员工作阶段性的回顾与提炼。如何正向关注学生的成长,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内心需求,以及如何助力他们发现问题的解决之道,人本主义、焦点技术结合内容显示技术的模拟对话,为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与借鉴。面对学生时,每一位辅导员、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其实也是自己工作自己生活的来访者。这些理念与技巧的学习,或许在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成为自身的咨询师,为生活注入正能量。

电子信息学院 芮永要

本次培训课程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结合授课与实训经历,我有三点深刻体会: 其一,心理育人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优于干预"原则,精准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信号是关键突破口;其二,资源整合下的家校协同不应仅在危机时启动,更需前置为常态沟通机制;其三,辅导员自身的心理资本建设是持续开展工作的基石,这要求我们不断强化情绪管理能力与职业使命感。未来工作中,我将着力践行本次所学,积极运用焦点解决技术优化谈心谈话流程,在问题导向中激发学生内生力量,让学生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艺术设计学院 朱庆征

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灭火”,而是系统的“防火”工程;不是孤立的个体关注,而是需要全员参与的生态构建。我们学会了如何更精准地“看见”学生,如何更有温度地“靠近”学生,如何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成为他们成长路上值得信赖的“守护者”和“引路人”。培训的结束,恰恰是实践的开始。接下来,我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干预精准度;以生为本,增强工作温度;协同联动,织密防护网络;持续学习,追求专业精进。”

机械工程学院 赵浩辰

本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于我而言,是知识与心灵的双重成长。施钢老师的授课内容丰富多样,包含理论剖析、案例分享及干预方法等等,以鲜活实例揭示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让我深感责任之重。培训中,创意互动环节通过破冰游戏营造轻松氛围,领悟积极情绪的力量;沟通技巧的讲解更启发以学生视角搭建信任桥梁,以共情与倾听走进内心。此次培训让我收获颇丰。未来,我愿将所学春风化雨,关心关注每一位迷惘的同学,做照亮他们前行道路的的萤火。我相信,用心耕耘必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筑牢守护之基。

06结班仪式

7月3日下午,在07B401(心理情景剧场)举行结班仪式,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聚伟出席并讲话。仪式由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新红主持。

张聚伟指出本次培训围绕“提升育人‘心’技能,呵护学生‘心’健康”为主题,紧扣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领域与工作实际,通过理论讲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团体辅导等多元形式系统培训,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知识与实践交融的学习盛宴。培训的结束,正是学生工作实践“新”的起点。就辅导员未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提三点期望与要求:一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心理育人防线。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重点关注学生,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做到“一人一档”,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干预,将心理筛查、日常谈心谈话等工作做实做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应对”转向“积极赋能”,帮助学生塑造阳光向上的心理品质,守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以“终身学习”的态度,持续提升专业素养。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学习心理学前沿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工作中多总结、多反思,积极参与后续的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心理育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三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构建温暖育人氛围。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用耐心、爱心、同理心和共情力,成为学生信赖的倾诉对象与成长引路人;同时,积极调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学生骨干的力量,联动班级、宿舍等基层组织,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营造互助友爱的校园氛围,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点滴。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校始终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战略,致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理论精深、实践精湛且心理素养优良的心理育人骨干队伍。本次培训提供了新的知识与方法,赋予了前行的动力,全体参训辅导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心理育人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共同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