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培根铸魂、传递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郑航学子筑牢爱国信念,赓续红色基因,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校党委学工部、“润心工匠”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组织开展“红雁计划”社会实践活动。近日,民航学院学院辅导员王亚强组织“豫见红途,航梦先锋”实践团先后到达洛阳市嵩县车村镇抗战时期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和青岛红色基地开展红色专项实践活动。
“红雁计划”依托我校已获批河南省第七届普通高等学校“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红色育人项目和“润心工匠”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组建郑航学工“红色基因传承班”,实践活动以“红帆启航·薪火印记”为主题,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礼。

抗战时期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丹山战役旧址
抗战时期,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是军事指挥核心,推动根据地建设,为抗战重要见证;青岛红色基地,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了解青岛地区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体载体。
一、探秘红色足迹前期
“豫见红途,航梦先锋”实践团在参观学习前,深刻思考此行的目的。通过参观深入学习抗战历史,感悟革命先辈在河南地区领导抗日斗争的艰辛与担当。并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实践团成员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化对党的革命精神和统战工作等历史经验的理解,提升社会责任感。
通过走进司令部旧址,实践团成员能直观感受河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脉络,理解根据地建设与军事斗争的紧密关联,体会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抗战的决心。
在青岛红色基地开展学习活动意义非凡。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作为中共青岛组织的诞生地,这里是青岛党组织萌芽、发展的“源头”。参观能直观了解青岛党组织如何从早期领导工人运动起步,逐步带领青岛人民开展革命、建设与改革,让参观者清晰认识“党在青岛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筑牢对党的政治认同。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里,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军主题博物馆,其意义在于展现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以及青岛作为海军重要基地的战略地位。通过实物(如舰艇、战机)、史料等,参观者能切身感受我国国防实力的提升,理解“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性,激发对国防安全的重视与对人民军队的憧憬。
丹山战役是青岛解放过程中的关键战斗之一,旧址承载着青岛解放阶段的革命记忆。参观此处可近距离感受战役的艰苦卓绝,缅怀革命先烈为解放青岛作出的牺牲,深刻体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让红色斗争精神从历史文献走向现实感知,增强对青岛本土革命历史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让实践团成员在红色遗迹中感悟初心使命,传承不畏艰难、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进而增强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为今后投身基层实践、服务社会积累精神动力
二、抗战时期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


走进接待处,墙上的“为人民服务”令人起敬。这五个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还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情感与行动纽带,时刻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党赢得人民支持的根本保证。更是在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体现
随后,通过工作人员介绍,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河南军区司令部最初设在登封县徐庄镇扎马峪村。1945年春,河南军区司令部转移到登封县徐庄镇孙桥村桥南孙家宅院内。1945年5月29日,为了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河南省军区司令部由太山庙迁驻嵩县车村镇两河口街,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戴季英等同时到达,办公地点设在关帝庙。
还介绍了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如河南军区的成立,统一领导了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等将领在此指挥作战,如1945年4月王树声率部发动禹西战役,攻克重镇神垕等敌伪据点10余处,击溃伪军1000余人,毙、伤、俘170余人,解放9万余人口。此外,司令部还组织发动群众抗敌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旧址,仿佛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简陋的作战室里,泛黄的报纸;墙角的煤油灯、斑驳的电话机,无声诉说着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日夜。讲解员深情讲述着这里发生的故事: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士们如何以少胜多击退日伪军,如何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如何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坚守信念、浴血奋战。
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凝视沉思。一位实践团成员感慨道,“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这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学生感悟
民航学院2024级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满柏伽轩:我有幸跟随实践团来到抗战时期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参观红色学习。当我站在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的庭院里,指尖触到斑驳的墙壁,仿佛能摸到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作战室里泛黄的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是先辈们用智慧和勇气勾勒的抗线路径;墙角那盏煤油灯,曾照亮多少个不眠的指挥夜,映照着“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决绝。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脚下的路,何尝不是另一种“战场”?把学习中的“初心”变成服务基层的行动,把对历史的感动化为担当的勇气,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三、青岛红色实践
01 青岛红色实践
实践团通过沉浸式观展、庄严宣誓、主题宣讲三大环节,深挖青岛红色基因,筑牢青年信仰根基,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展厅党旗前,王亚强老师领誓,全体队员高举右拳宣读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铿锵回荡的誓言与1925年青岛工人运动浮雕交相辉映。队长陈嘉慧表示:"在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地方宣誓,更能感受到誓词千钧之力,激励我们传承红色薪火。"

随后,实践团成员围绕“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这一主题展开了宣讲。

吴兴贵:我特别喜欢这里的“场景还原”,早期党员秘密集会的小屋、抗战时的地下交通站,一踏入就像回到那个年代,让先辈们的信仰变得可触可感。

陈嘉慧、安桐荷: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一进来就被这里的“红 色根脉”所震撼。这里是青岛党组织诞生和发展的见证地,从1923年青岛第一个党组 织成立,到无数革命者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青岛与党的紧密联系。
实践足迹

02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青岛的海风轻拂,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庄严肃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整齐划一,眼神中满是期待。这里,是人民海军发展的缩影,每一处展陈都承载着深蓝梦的点滴。共分四个展厅参观。
踏入第一展厅,时光仿佛倒流回人民海军诞生之初。泛黄的照片里,是1949年4月23日江苏泰州白马庙那几艘简陋的舰船,却孕育着保卫海疆的雄心。锈迹斑斑的武器、磨损的军装,无声诉说着“木船打军舰”的英勇。“万山海战”的油画前,讲解员讲述着前辈们驾着小炮艇冲向敌舰的无畏,我们仿佛能听到当时的枪炮声与呐喊声。那枚褪色的“渡江胜利纪念章”,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人民海军的起步,是勇气与信仰的远征。
第二展厅里,人民海军建设的“成长密码”清晰展现。自主研制的第一艘炮艇模型、核潜艇模型,见证着从“万国牌”到“中国造”的突破。“西沙海战”展区的望远镜、修补过的救生衣,让1974年那场捍卫主权的战斗历历在目。讲解员指着海军装备发展图激动地说:“从模仿到创新,这是一代代人的接力!”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的七八十年代训练影像,嘹亮的口号穿越时空,为今日的深蓝征程蓄力。


第三展厅充满现代气息,大国重器令人震撼。在辽宁舰、山东舰的巨幅照片竖立前,大家纷纷合影;055型驱逐舰模型旁,队员们热议其先进性能;深海探测设备、新型雷达系统,彰显着海军的科技实力。讲解员介绍,人民海军已形成现代化装备体系,实现远海护卫转型。站在模拟驾驶室“眺望”大洋,亚丁湾护航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自豪感在我们心中升腾。
第四展厅的主题“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格外醒目。海军参与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中国海军的担当:海外港口的医疗服务、印度洋海啸的救援物资运送、亚丁湾的商船护航……海军不仅守家,更护世界和平!展厅出口“向海图强”的大字,与我们“磨砺以须,蓄势待发”的意念呼应,激励着我们以青春之力,托举深蓝梦想。


随后,实践团成员在海军陆战队武器装备柜前宣讲:

实践团成员:从战火中走来,见证海军力量的壮大,激励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守护海疆续写新的荣光!
实践足迹

03 丹山战役旧址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岛丹山打响解放这座海滨城市的最后一枪:为青岛迎来新生。今天,实践团带着“二七精神”的荣光,踏上青岛这片革命的热土,来到丹山战役旧址。
在放映厅内,一帧帧影像将大家拉回1949年丹山战役的炮火轰鸣中。战役旧址纪实影片《青岛最后一战》中“忠诚使命、智勇攻坚、民心所向”的丹山战役精神深深刻入大家心中。
随后,在隧道中实践团成员沿展板缓缓前行,不时驻足观看。从战役的部署到最后的胜利突破,脚下的每一步都记录着先烈的无畏和智慧。


致敬《夙愿》雕塑: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面对先辈雕塑,当年的英勇奋战的姿态还犹在眼前,用庄严的敬礼向先烈致敬,青春的面庞与峥嵘岁月同框。这一刻,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青春接力使命在肩,我们必将不负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此次参观抗战时期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和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让实践团成员们感触很深。“豫见红途,航梦先锋”实践团将铭记历史,汲取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在各自领域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