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易怀武

他稳扎稳打,夯实专业基础,作为学生第一负责人组建了“红隼”和“黑翅鸢”两个创新团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河南赛区一等奖、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赛区二等奖等多个高水平竞赛奖项。

他瞄准科技前沿,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主动承担相关课题,组建团队并获得了全国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三等奖,加入校企合作,参与攻克飞行器研发、通航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他践行志愿之路,书写挺膺担当,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加入学院社会实践团,切身感受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推动,写成2万余字的总结报告,在校园内多次组织和参与志愿活动,总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00余小时。

他讲好航空故事,赓续郑航精神,利用自身航空专业优势资源,组织、参与中小学全国科普日活动、航空航天科技文化节等近10余项航空科普活动,指导中小学生参加航模竞赛,获得省级奖项40余项,参加校航空航天科技节,获评智行基金会嘉奖、河南省青少年航模竞赛优秀辅导员、航空科技节优秀科学实践助手。

入校以来,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市级奖项7项,校级奖项20余项,他就是我校2024年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民航学院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学生易怀武。


【青春力量,榜样风采】

一起听听易怀武的成长故事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11年前,在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坚定而有力,满怀着对国产大飞机研发制造的深深关切和寄望。2017年,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成功首飞。

那时年仅14岁的易怀武对适航还一无所知,认为C919很快就会投入运营。在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时,易怀武第一次接触到“适航”这个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适航不仅关系着飞机的安全飞行,也是飞机成功投入市场的重要因素。于是在报考志愿时,易怀武毅然选择了郑航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决定为民航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如今,在先后获得了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等关键证件后,C919正式开启商业运营的征程。而易怀武也伴随着国产大飞机发展的历程,追随着一代代航空人的脚步。

奋进笃行不怠,锤炼专业本领

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的专业基础是锤炼航空本领的第一关。除了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易怀武还积极参与各类高水平学科与科创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航模队为平台,易怀武在适航专业系老师的指导下,作为学生第一负责人组建了“红隼”和“黑翅鸢”两个创新团队。“红隼”致力于搭建垂直起降长航时复合翼无人机应急通信平台,为灾后“黄金72小时”救援提供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保障;“黑翅鸢”专注于轻小型可折叠串列固定翼巡飞器设计,是集无人机技术、精确制导和巡航技术等融合发展的产物。共计获得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团队二等奖及单项第三名、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河南赛区一等奖、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赛区二等奖等多个高水平竞赛奖项。

瞄准科技前沿,紧跟行业发展

郑航飞行器适航技术系主任张永旺老师一直鼓励引导易怀武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将专业知识进行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他十分注重与航空领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针对无人机用螺旋桨气动性能与噪声综合优化设计与验证的难题,易怀武主动担任项目的负责人,并联合多学院,跨年级组建队伍。项目立项后,团队通过设置预期参数进行雷诺数的计算,确定翼型并对螺旋桨结构进行建模,搭建螺旋桨拉力试验台优化设计,并通过CFD仿真分析验证。项目获得了全国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三等奖。


易怀武还加入两个校企合作的创新研究中心,分别是智慧通航与适航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飞行器联合研发中心,参与攻克飞行器研发、通航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他作为河南飞行日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将高校的学术资源、人才储备与企业的前沿技术、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践行志愿之路,书写挺膺担当

易怀武一路心怀志愿热忱,以实践行动诠释青春作为。他自大一担任学院资助助理以来,组织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系列活动十余项,参与人数累计2000+;两次参与组建“绿色通道”,三次参与寒暑假资助家访活动,服务人次累积达350+2022年发生疫情时,他第一时间投入学校抗疫一线,参与保障学院近2000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荣获“疫情防控学生标兵”荣誉称号,总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00余小时。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积极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在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易怀武加入民航学院黄河安澜社会实践团,跟随团队一同走进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区域服务中心、中原农谷展厅等实地参观考察,切身感受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推动,写成2万余字的总结报告,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讲好航空故事,赓续郑航精神

易怀武坚守“空天报国”初心,充分利用自身航空专业优势资源,组织、参与中小学全国科普日活动、香港少年警讯交流、智行夏令营、学校航空航天科技文化节等近10余项航空科普活动,覆盖青少年超1万人次;在郑州知行航空科技公司担任高级航模教师,指导中小学生参加航模竞赛,获得省级奖项40余项;参加校航空航天科技节,给刘大响院士介绍了自己设计制作的航空器。获评智行基金会嘉奖、河南省青少年航模竞赛优秀辅导员、航空科技节优秀科学实践助手等奖项荣誉。

积极推动航空科普服务向更深度、更高层次迈进的道路上,易怀武其参与的作品“航启未来——驱动航空科普与教育创新”荣获河南省三等奖两项。

谈及未来,易怀武立志成为一名航空器适航工程师。他将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飞机事业的殷殷嘱托,严格把控航空器适航标准,用实际行动践行“空天报国 砺新图强”的郑航精神,为每一次安全飞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