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思想内涵丰富,是指导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基于马克思主义需求论、认识论、发展论探究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理论渊源,围绕青年精神生产、青年精神传播、青年精神享受等维度,解读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时代特征。

着眼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内在特质和现实表达,提出激发青年精神追求的内生动力、拓展青年中国式现代化参与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引领、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等助力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是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指南。“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价值取向[1],成为人民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2]。由此可见,青年精神生活的满足状况,切实关系育人实效、文化发展和改革创新动力。审思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理论渊源、时代特征和实现路径,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优化完善党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理论渊源

精神生活富裕是唯物史观视角下的重要命题,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深入发掘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理论意蕴,为深刻把握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时代特征和实现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1.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的青年精神生活富裕。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强调了需要的动力属性,科学揭示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辩证关系 以及需要的内在特质,为有效把握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意涵与时代特征提供了科学指导。马 克思主义认为,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158,这为理解人的精神需要奠定了基础。因为物质和精神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 ‘纠缠’”[3]161,物质需要对精神需要具有奠基性作用。对于当代青年而言,物质需要的满足为精神生活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精神生活的富裕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推动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追求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也揭示了需要的发展性,认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159,在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中,需要的内生动力属性不断彰显,这是因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4]238。推动青年精神生活富裕也应深刻把握精神需要的发展特质,充分认识需要对个体发展完善的内在推动力量,以及满足青年精神生活需要的持续性和长期性。而人的需要也是社会性的需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3]169。满足青年精神生活的内在需要,要求深刻认识需要满足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厘清青年精神需要、精神生产、精神享受的时代表达,重视外在条件保障对青年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意义作用,不断推动青年精神生活富裕。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的青年精神生活富裕。马克思主义着力探讨了人的认识的本质与结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规律等问题,形成了关于人的认识的系统理论,这为认识理解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实现条件与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洞悉人的认识的实践基础,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5]922,阐明了人本身的实践对于认识形成的前提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5]922,进一步肯定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既阐明了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也表达了人的认识所具有的、立足实践的发展性。由此可见,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根本上依靠青年自身实践,青年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并将基本规律的把握、真善美的体验、价值意义的感知转化为认识以丰富主观世界,在精神体系极大拓展、精神需求极大满足中实现精神生活富裕。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积累的物质基础对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6]83,阐明了过往实践积累的物质基础的关键价值,其丰富程度决定精神生活的层次和质量。基于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青年所处时代的物质基础,既决定了其精神生活发展的起点,也为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提供了条件和前提。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下,认识和追求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必然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重视青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参与,引导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中实现精神生活富裕。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的青年精神生活富裕。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智力、道德和审美等各方面的充分 自由发展。这一理论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认为人的发展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制约,为认识青年精神发展需要和把握推进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123,这种全面体现在“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8]486。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需要是多维度的,涵盖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社交以及创新创造等多个方面,要着眼人的本质,坚持以人的各方面能力全面充分发展,来审思推进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现实需要。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9]330 满足青年精神生活的多维需要,既要立足时代和青年特质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和服务,更要着力培养青年进行精神生产创造与传播发展的主体意识,使青年在精神追求与满足中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此外,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状况有着密切关联,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9]295,“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515。应当充分肯定社会关系与青年精神生产、传播、享受的内在联系,为此推动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既要把握其在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与人际关系和谐度中的重要意义,也要厘清良好的社会关系在为青年提供精神支持和丰富精神生活中促进青年精神满足与发展的现实价值。

二、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时代特征

青年精神生活强调青年在精神世界的生产和发展活动,包含青年精神生产、精神传播和精神享受等多个方面。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具有突出的发展性,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精神生活富裕的内涵不断累积丰富。立足新时代实践基础,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表现在青年精神生产的主体意识增强、青年精神传播自觉主动且方式多元、青年精神享受的需求及其满足突出等方面。

1.青年精神生产的主体意识增强。青年在强化自主精神生产中走向精神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是精神产品富足,而精神产品则来源于主体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作为人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人所独有的、展现人的全面发展前景的创造性实践,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领域。精神生产取得的成果即是精神产品,这些产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并以其累积性展现着主体精神生产的发展性。“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0]145 伴随需要的发展性,精神需要满足的积极体验以及现有的精神生产条件,将催生新的精神生产需要,激发主体投身精神生产的内生动力。所以,精神产品越是富足,精神生活越是富裕,主体的精神生产意识也越强。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11]10。当前,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精神产品的富足,为广大青年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青年享有充足的精神文化成果,青年的精神需求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在此基础上,青年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具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的群体,敏锐地感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变化,实现精神观念和精神需求的发展升级。这给予青年精神生产的源动力,激发青年强烈的主体意识,引导青年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领风气之先,争当社会精神创造的排头兵、先锋队,在以强烈主体意识加强精神生产中,推动社会走向精神生活富裕。

2. 青年精神传播自觉主动且方式多元。新时代青年在精神传播自觉主动且方式多元中走向精神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青年自主的精神生产意识,也表现在青年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精神传播,并且不断拓宽精神传播的方式和渠道。精神传播作为人与人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内容在人群中的扩散与共享。“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12]315,精神需求的满足以及精神生活富裕与精神传播效果关联密切。传播效果关注“传播对象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意味着传播活动实现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的程度”[13]4。因此,良性的精神传播是维持精神产品持续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是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精神传播的方式丰富多元,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一方面,青年精神传播更加自觉主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认知程度的普遍提升,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同,能够主动自觉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责任。同时,青年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以及自我实现,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表达,更加愿意主动寻找、分享、传播能够激发内心共鸣、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青年精神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平台的日益增多,青年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化社交平台分享内容、交流思想、表达自我。青年在精神传播中更加注重交叉融合,关注自我认同与表达、社会参与与贡献、情感交流与归属,重视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度,通过选择与传播内容相契合的多样化渠道与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精神传播实践。青年精神传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显著提升,精神传播的实效显著增强,彰显了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发展趋势。

3. 青年精神享受的需求及其满足突出。新时代青年精神享受的需求突出并得到充分满足。精神享受是人作为精神活动主体的必然诉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进行精神生产和精神传播等输出活动的同时,也形成内容输入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10]15 人在精神享受中开展精神消费,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进而支撑精神活动的开展,实现精神输入与输出的有序循环。而随着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人的精神享受的需要愈发凸显。“在人们的物质需要普遍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各种精神需要将相对地突出出来,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的甚至主要的目标。”[14]204 精神需要取代物质需要成为人的追求导向时,精神享受在精神生活中的实际诉求也越发突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青年物质需要的充分满足奠定了现实基础。青年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追求更高品位的精神享受,甚至精神需要逐渐遮蔽物质需要,成为青年追求的主导。青年更加渴望丰富的精神产品得以体验,渴望丰盈的精神家园得以皈依,“ 如同现实中人需要一个家来庇护一样,精神上人同样需要一个归属来获得理解、认同和共鸣,而青年学生正处于这种意识萌芽并寻求归属的阶段”[15]43。面对青年精神享受的需要,我国始终坚持把育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发展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进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掘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内涵,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满足青年精神需求、增强青年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青年精神享受的现实基础扎实,精神生活富有程度显著提升。

三、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实现路径

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既需要加强主体建设,激发青年精神追求的内生动力,拓展青年中国式现代化参与实践,也需要完善外在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引领,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1.激发青年精神追求的内生动力。精神生活富裕根本上依靠青年内生动力支撑下的精神追求实践。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6]从不同层面审视,精神生活富裕既是全体人民的群体性富裕,强调富裕的普及性,也是每个人依靠自身奋斗取得的个体性富裕,注重富裕的自主性。本质上看,精神生活富裕是个体立足现实物质基础,通过精神生产并传播自身思想观念、吸收享受外在精神产品,以充分实现自身精神需要的满足状态。以此类推,个体精神生活富裕的普遍实现,终将达成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而其中的前提性条件,就是个体积极开展精神生产、精神传播和精神享受的精神实践。从外在推动人的主体精神实践,关键就在于激发人精神追求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激发青年精神追求的内生动力重在发展青年精神需要。精神需要作为青年精神缺失所在和精神向往期待的真实表达,是支撑青年精神追求的源动力。坚持以爱国主义为底色,以理想信念为依托,着力提升青年的精神境界。推动青年以爱国奉献的精神境界引领自身需要发展,进一步提升精神需要的层次性以增强对青年的引领力,改善精神需要的明确性以促进对青年的驱动力,进而为青年精神追求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激发青年精神追求的内生动力重在增强青年精神文明建设责任感使命感。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源泉,青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承担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使命。引导青年明确精神文明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关键作用,把握自身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传承者和创新者的角色定位,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积极投身精神追求实践的内生动力,在推动精神文明守正创新中实现精神生活富裕。

2. 拓展青年中国式现代化参与实践。精神生活富裕内在要求青年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精神生活富裕并非想象就能实现,而是要求人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精神生产、满足精神需要、进行精神享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主力军。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1]22,现代化建设实践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机遇,有助于青年精神需要的满足与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可以接触到更多优质资源、前沿科技、多元文化等,能够在实践参与中深化认知、坚定信念、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涵养精神。这种发展需要的满足过程,使得青年精神生活不断充实与丰富。

多维拓展青年中国式现代化参与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以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富裕。青年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要求青年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其思想根基。通过强化组织育人、加强理论培训、优化网络育人等方式,提升青年思想深度,确保其在思想上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提高青年的政治参与度,释放其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青年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同时,着力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培养青年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以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工作格局。再次,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推动青年积极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在实践参与中更加深刻了解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不断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最后,积极构建多方协同格局。拓展青年现代化参与实践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依托全社会的协同与支持,让青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磨炼意志、涵养精神,进一步深化青年精神生活的底蕴内涵。

3.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精神追求的正确方向。精神生活富裕是人通过持续精神 追求以达成自身精神需要的满足状态,而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无论是精神追求的方向,还是精神需要的发展,都要求与社会的精神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7]42,代表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前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富裕的关键指引。聚焦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8],加强价值观引领成为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青年精神追求的方向,是青年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坚持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青年建立价值认识、明确价值标准、解答价值疑惑,掌握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促进青年开展价值实践,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助力青年以坚定的价值取向明确精神追求的方向目标,保障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奋进之路。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青年精神追求意志。精神生活富裕终将依靠青年不懈地精神追求方能转化为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发展目标的集中表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着力激发青年为国家奋斗的责任感、为社会尽力的使命感、为自身拼搏的紧迫感,进而凝聚成坚定的精神追求意志,支撑青年为实现精神生活富裕不懈奋斗。

4. 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着力提升青年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以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富裕。从来源上看,人的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的文化供给,在文化获取中满足其精神需要。习近平强调:“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19],充分肯定了文化供给的质量与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一精神生活的标志性因素的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对青年而言,在注重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供给的效率。“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20],这些青春特性既给予了青年多维获取文化供给的动力,也对文化供给的效率提出了要求。由此,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是助力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必由之路。

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升文化供给质量。文化供给根本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供给,提升质量关键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注重把握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在发掘历史底蕴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立足人民实践,回归青年生活,着力推进实践的文化成果转化,创作人民满意、青年喜爱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形成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助力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着力增强文化传播力引导力以提升文化供给效率。效率是实效的依托,切实影响文化供给的实效。提升文化供给效率重在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根据青年的交流方式、接受习惯,提炼更新文化传播的制度机制、方法手段、平台渠道,探索打造文化品牌,在优质内容输出中提升品牌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以具有传播力和引导力的高效文化供给助力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21-12-15.

[2]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 2017-05-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13]伍义林.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14]陈志尚主编 . 人学原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5]冯刚主编.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

[16]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 2021,(20) .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 2014-05-05.

[19]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 2018-08-23.

[20]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