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物质决定性、统一连贯性和人民至上的特点;以思维和认识的固有功能为生理基础、以主体性的确认为原生动力、以内外现实的整合为重要机制、以不断追求更高境界作为价值旨归。
新时代新征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养料,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人民精神世界的充盈力量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物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P22)。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意涵辨析
“精神”本身是一个鲜有一致定义的概念,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其各有见解。“精神世界”更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意义的复杂概念,其在结构上可分为背景心境、意识活动和情绪状态等,在内容上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科学知识、道德情操、审美需要等。对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内涵和特质,需予以全面的审思。
1.丰富精神世界的物质决定性。马克思主义曾强调,“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2](P525),人类认识的发展源于其认识对象的发展,精神的世界可以溯源于物质的现实。首先,人类文明始于探索外部世界,思维在外界给予的感官材料的不断堆积中形成和稳固,因此观念的现实性由外界的客观性所规定,无法逃离当下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统摄。其次,人类因拥有逻辑能力和价值理性,于是察觉出“是”与“应是”之间的差异、察觉出知觉对象和理想要求相比时的不足,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建构,审视现实中完成了什么、未完成什么及其所提出的要求,激发改造现实的主动性和引领现实的超越性。最后,对于真理确定性的寻求,最终要回归物理世界即借助客观的实际的力量进行验证和批判,在思想与存在的结合中表现理智的必然。如果只借助感觉经验的通路,就会囿于意识的牢笼,那样的精神世界将无法回答它自身提出的问题,只能是软弱无力、岌岌可危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其规定了丰富精神世界的根本在于持续开辟物质世界景观,在此基础上帮助人们充分运用精神官能,合理而有效地认识事物及其关系,获得科学的知识和信念。
2.丰富精神世界的统一连贯性。“精神世界”与“精神生活”经常被并列谈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精神世界的特点。人的内在并不是像一个透明的鱼缸或者一本打开的书,所有的内容都清晰可见,而是有些在意识的前端可以被主体自身所察觉,有些则会在意识之后发挥作用。更多的想法、判断、推理、欲望等会以一种背景的形式发挥影响,而人们对于任一事物的理解都是在这种背景中去把握,选择和行为由此作出并进而影响人的整个发展。因此,人的精神世界一经构筑,就具有连续性、统一性,能够自上而下的选择、解读、阐释、统合所遇到的对象,并将其秩序和结构投射于对象之中。而精神生活则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活动状态,是人们精神生产、分配、消费、享受、交往的总和,处在持续的经历、运转、变化与积累的过程之中。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精神世界,才能自觉地过好精神生活;只有体验着积极多样的精神生活,才能为精神世界的提振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要素,让精神世界成为人的素质跃升的标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一整套支撑其持续发展的稳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关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就在于建立起更广泛、更坚实、更融贯的联结,从而为有意识的精神活动、精神生活提供更有益的运作空间。
3.丰富精神世界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3]。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历程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其社会精神看似获得了文明和理性,但“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及其产生的“原子式的个人”已然导致精神危机和社会撕裂。人的解放和历史的进步要基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4](P502),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其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要以全体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全体人民的实践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力量为依靠,以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现阶段,亿万群众伟大实践的突出展现就是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一方面包含着全面、多样、平衡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又关乎人的存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使自由自觉发展和创造成为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关键[5],两者都指向了培植人的精神力量。由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集体共有的精神家园中涵育文明新形态;“以联合和共享的方式保持整个社会的价值共识以及生活世界的统一性”[6],从而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7](P689),这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应有之义。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逻辑机理
人民精神世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开显和完善,此过程蕴涵着深刻的规律并表现于各个环节和层面。从机能前提、原生动力、整合因素、终极追寻这四个角度出发,有助于系统把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发生发展。
1.思维和认识的固有功能是生理基础。人类的神经机制决定了人类即时的记忆容量和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事物的初始认知并非都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通过学习和经历而掌握的知识能够不断储存为头脑中的长时记忆,为人类接纳新的信息提供概念和图式。同时,人类也以此来组织经验、理解事件、指导行动。究其根本,人类的大脑不仅能够表征外在的客观对象和自身的身体变化,还能表征此时此刻的知觉方式和思维方式,即心灵的一部分表征另一部分。人们不仅能认识世界,还能认识到“自己在认识”。于是,感受和意识出现,自我也随之产生。人们开始用自己具有的“自传式历史”去体认欲望和需求、判断现实周遭的情景、关注他人的想法和意图,其实际上相当于在内心构建了一个有用的世界模型,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带入到意识中。通过操纵人类的心理世界来进行思考和规划、通过调度和聚焦人类的心理关注,人类专属的一系列非标准化问题得以灵活解决。因此,人类自出生起就既要在物理世界过活也要在精神世界过活,伴随其生理成熟的还有其内心世界的发展。人类精神不是静态的可预测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在于,意识可获取的内容逐渐增加并发生大量交互,人类通晓宇宙万物的维度和视角也日渐拓展,精神的畛域自然得到扩容和纵深。
2.主体性的确认是原生动力。如果人的幸与不幸全部系于物质世界、系于外在需求的满足与否,其必定会被外部力量所奴役,苦乐只能跟随“命运”的沉浮。动物即是如此,束缚于本能、在自然所给予的条件下“顺应”地生存。但人类拥有自觉的意识,作为未特定化的存在开展活动,“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8](P163)。人动用想法和意志让自身的力量放诸于现实,改造各种客观对象,使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生成和展现。首先,人是有目的的进行实践,人在行动之前会率先在心灵层面对世界加以想象和改造,评估实践所需要的付出并预设最终取得的结果,“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9](P162)。其次,人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将智力和体力融于劳动产品,人的一部分本质存于对象和生活世界,并在其中直观自身、确证自身、反思自身,相当于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创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最后,人的实践是无止境的,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也随之不断摆脱物的依赖,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其必然伴随着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发展。现代性本身以主体自由为标志,是主体不断崛起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不断高扬人的主体性,保障人的主体权利,鼓励人的主体创造,进而不断激发人的主体活力。
3.内外现实的整合是重要机制。客观物理现实和个人精神世界相互作用会形成一种主观社会现实,左右着实在显现于人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世界是服务于生活的认识工具。但主观认识并不总是能够如实且一致的映照现实生活,当主观社会现实和客观实际不相符合、当内心建构的现实带有偏狭时,精神层面就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尤其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将目光转向外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习惯于向外求索而不是向内观照,但结果往往会让内在与外在愈加失衡。这种内外现实之间的张力也会促使人走向精神世界——这个向内敞开的领域,成为提升认识水平、调节情绪情感、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重新取得内外平衡的重要动力。聚焦于人的内心世界,在精神人格中发现生命活力,是现代人解决生存问题的取向和策略之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的“丰富”一词意为更包容、更自洽,使人民内外趋于和谐一致,一切纷繁复杂经由精神世界的过滤和转化,最终都能有助于人民的成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洞察世界现代化的得失经验所作出的有着高度理论自觉和科学擘划的道路选择,其有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弊病,致力于优化协调各种关系,布局完整、主线清晰、推进有力。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又能够促进人民更好地整合主观与客观,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4.不断追寻更高境界是价值旨归。中外哲学家在探讨人究竟应过怎样的生活时都极大地肯定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将生命本真与人的精神相连接,将自我实现与成熟的心智相等同,主张精神享受更加丰富、持久。人生的完满固然需要正当的物质享受和外在支持,但物质的满足短暂易逝甚至会贬损精神的领域,只有精神富足,个体才能摆脱一切肤浅的、短暂的、虚假的刺激与满足,才能够辨识真正的需要而非被单一片面的观点和价值所蒙蔽。精神世界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见证,人类对生命施加控制的过程也是其建构自己精神王国的程,心灵的语言不断诠释着人类与世界的互动。与物质世界的有限相比,精神领域还原和彰显了人类的自由、幸福和尊严。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并不是外在于人民的某种生活理想,其植根于人民最深的本性和关切之中,其本身就是幸福、就是自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引导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人民摆脱蒙昧、克服局限,为人民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其崇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天下大同的精神内核适应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人性需求;其所主张的“人的现代化”方案为每个个体的成长路向提供价值指引,帮助人民建构意义、活出出彩人生。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进路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具有长期性、隐匿性、不同步性等特征,其大方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一些难点和阻碍。对此,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涵育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人民精神世界的充盈力量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首先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牢精神地基、增强精神定力、提升精神境界。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精神要素,使其更好地对接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提升学习和接受效果;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愿景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中的理念表达,激发人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精神动能,从而使人民有意识地撷取精神世界建构的材料,明辨是非曲直,拨清思想迷雾。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日常生活行为中,通过纪念仪式、志愿劳动、节日庆典等一系列主体性参与活动的开展引导人民在具体行动中学习体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主动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规范,使人民在知行统一中体会精神世界的充盈。
2.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养料。文化在世代的累积中形成,每一代人的生存实践都承袭了以往的工具和观念,思想也得以表达和维持,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漫长的积淀过程中形塑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性、心理倾向、精神品格,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在中华文化的绵延不息、静水流深中孕育而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紧紧相连、内在契合,是文以化人的至高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丰富以文化文供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事业,提供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创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多创作源于人民伟大实践、反映人民所思所想、能让人民群众产生精神共鸣的文化精品,避免使文化生产一味地迎合“资本”“流量”,摒弃同质化、庸俗化倾向。文艺创作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用“双创”唤醒文化生命力,探索跨界联合、数实融合等新业态新机制,将文化价值与人民的爱国情感、历史认同、集体记忆和现代化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起来,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育人民精神世界的不竭源泉。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自我成长意识和成就动机愈发鲜明,而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收入分配悬殊、利益格局固化、资源挤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限制了人们的发展,不满、厌倦、忧虑、愤怒等负面情绪阻碍着人正确认识自身、他人与世界。鉴于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着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化解思想矛盾、调节社会关系、引领科学思想、塑造高尚品德为主要抓手,在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培育人民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一要关注社会舆论,倾听人民呼声,特别是对公众意见聚集的热点焦点问题作出及时响应并阐明道理,通过提升人民对社会现实的理解程度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满意度。二要营造友好包容的社会氛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调动人民的主体活力、潜能和旨趣,关注人民的生命发展历程,提升人民的生命体验。三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充社会公益心理服务,增强心理资源的可及性;组建专业的心理疏导工作队伍,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问题开展工作,将工作经验不断转化为学理研究,辅助社会心态的研判和把握;强化危机干预手段,及时纾解个人、群体或全社会范围内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4][7][8][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1).
[5]邹广文,沈丹丹.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与人的存在方式——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
[6]赵玲玉,陈富国.公共性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J].长白学刊,2023,(4).